
文/谷彦平
集,有的地方叫“场”,有的地方叫“圩”,有的地方谓之“街”。赶集也叫“赶场”、“赶圩”、“赶闹子”。
在湘南农村,赶集是一种很平常的事。我老家上架桥圩场开始为五天一圩,逢一逢六。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中期改为三日一圩,逢一、四、七。一个月有九天圩。
对于农村儿童来说,赶集是一件很高兴的事。从小就在山冲里生活,每天看到的都是同样的风景和同样的面孔,每天都是重复着相同的生活,这对我们的好奇心是一种莫大的束缚。跟随大人们去圩上看花花绿绿的人群,看林林总总的商品,可算是大开眼界。也有一身打扮讲究的青年男女,在媒婆的带领下去圩上相亲,很多姻缘就是在圩场上开头的。
从小我就喜欢逛集市,集市稀奇古怪,热闹喧腾,嘈杂纷乱。集市什么都有,小吃遍布,还有趣味的民间娱乐活动。
集市上,各色各样的商贩,就在地上摆起了各种各样的摊子。天麻麻亮,周边的乡民一早就起来,稍稍打扮一下,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一些山货野货,装进竹篮,三五成群地匆匆赶往集市。赶集当天,鸡叫头遍就得早早起床准备,鸡鸭鹅等家禽用竹笼挑着,鸡蛋用铺着稻草的菜篮提着,杀猪的人家由两个精壮汉子挑着两担猪肉去赶集。屠夫走在后面,篮子里装着杀猪用的工具。赶集的人不是全为了买卖,就说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汉,优哉悠哉地晃悠到集市上,凑的就是个热闹,图的是置身其间的一种快乐气氛。这些赶集的闲人,东瞅瞅西看看,买个烧饼或包子,拿在手上夸张地吃着溜达。瞅见便宜货就买它一两样,遇不上也无所谓,赶集也不过溜溜腿,凑个热闹而已。
集市上最招眼的,是那些漂亮的小姑娘小媳妇,她们三五成群,在集市上东游西荡东挑西选,与摊主讨价还价。集市上最沉稳的,就是那些摆小摊的摊主了,这些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汉老妇,他们卖的多是家里做的,或是山里采摘来的。如竹编的篓子、篮子、竹席、筛子之类,还有自已种植的旱烟、瓜果。他们随意在集市寻上一个适宜的地段,摆上从背篓里拿出的土杂品,他们一副买不买随便,卖多卖少都不在乎的样子,他们图的也是赶集的气氛。叫嚷得最欢的,是那些卖跌打损伤药的,卖老鼠蟑螂药的,他们拿着个小喇叭,可着劲儿地吆喝,以此来招揽客人。一些患陈年老病的老人,也不怕什么江湖骗子,蹲在卖狗皮膏药的摊子前,任由卖药的摆布,反正贴个膏药花钱不多,兴许还能治好多年的老病。
圩场上人山人海,什么商品在什么地方销售,都有相对固定的地方。卖猪肉的一般都在亭子里或屋檐下,不受风雨的影响,猪肉也不分肥瘦,都统一价位。那时最好卖的是肥肉,因为大家肚里最缺的是油水。卖肉的总想把骨头卖出去,买肉的则希望尽量少一些骨头。争执久了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则:某地方的骨头搭配某部位的肥瘦肉。
夕阳西下,集市才慢慢散去,赶集的人们或卖了手里的东西,买了想要的货物,人们结伴而行,说说笑笑,如归巢的鸟儿回归到自己的窝。
至今记得,我的母亲每逢圩日,就用竹篮或背篓、箩筐挑着白菜、萝卜、生姜、鸡鸭、鸡蛋、鸭蛋、红薯、茶油……去周边几个乡镇赶圩。一年里所有的物产,几乎无所不卖。换得的分分角角,用以维持一家人的吃盐烧炭、电费税费、穿衣穿鞋、看病抓药、人情往来、以及我读初、高中日渐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。
时光变迁,岁月流逝。现在乡亲们大多进了城,五花八门的超市开到了乡镇,开到了乡村。加之互联网的推广普及,在手机上,人们用手指一点,就可以买到各色各样物品,乡村集市再也没有往日繁华热闹。
赶集承载的不仅仅有商品交易的浅层意义,它像一根将人们麇集一室的无形的线,是真情相见,淳朴相存的特定时间。是点缀乡村平淡生活的一种节日,它永远无法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。
责编:梁昕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重拳出击 三都镇严厉打击私挖盗采违法犯罪活动
撑起青春“守护伞”!耒阳各乡镇开展“禁毒+反诈”宣传进校园活动
【耒水欢歌】“方寸地”变“增收园” 长坪村1.1万羽“致富鸡”点亮庭院经济
【简讯】马水镇:交通安全进校园,敲响安全“上课铃”
耒阳市人武部送训入校 衡阳理工1200多名新生开启15天军训淬炼
“真枪实弹”等你来体验!耒阳首个军事装备国防教育基地正式开放
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耒阳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
耒阳市6个旗舰中医馆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正式投入使用
下载APP
分享到